新鲜 / 健康 / 便利 / 快速 / 放心
精彩内容,尽在“看鉴”!
盼望着、期待着,中秋节的脚步近了!
痛苦着、抗拒着,这周六的班还是要加。
看看日历:这周上6天班,下周上3天班,下下周上5天班,再下下周上2天班,这也太混乱了吧?
要是不亏那也行啊,但是我算了一下,9月不放假也是8天休息日,放假也是8天休息日,等于没放啊!
拳头硬了,到底是谁发明的调休啊?!
现在我们对调休最大的意见就是占用了双休日,但其实中国在实行双休之前,经历了45年的单休时代。
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时全国的法定假期每年只有4个,一共也才7天——元旦1天、春节3天、“五一”1天、“十一”2天。
同时,打工人一天工作8小时,一周要工作48小时,也就是“做六休一”,只有周日可以休息。
但就这一天也歇不踏实,家务要做、老人要看、孩子要陪,还有很多日用品都得赶在这一天去买。
那个时候买东西还要“票”,定点购买,但平时大家下班了,门市部也关门了,只有周日能不吃闭门羹。所以很多人都得在周日这一天,采购一周或更长时间的物资,由于人太多,甚至天不亮就得去排队。
大家也可以问问家里的老人,是不是“工作日在单位干活,休息日在家里干活”,用当时的话说,就是“战斗的星期天,疲劳的星期一”。
可以说那个年代,大家根本就没有假期,甚至一度连春节都不放假。
60年代末,全国刮起了农田建设的“风潮”,春节都要用来搞建设,那时过年的口号都是:过一个革命化、战斗化的春节。
与现在的“加班的都是打工人”不同,当时还有规定,“县委书记劳动一百天,公社书记劳动二百天,大队书记劳动三百天”,领导春节都要到农田建设工地上“压阵”。
别说什么放鞭炮、拜祖宗,吃顿饺子就算过年了。
(当时“不放假的春节”)
直到1979年,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名为《为什么春节不放假》的读者来信,问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各省才陆续恢复了春节放假。
可想而知,在单休时代,别说旅游了,去近郊走走都是一种奢望。
因此,“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的《正大综艺》一举成为人们最爱看的节目,在一代人的记忆里留下了“五花八门”的一笔。
单休制度的正式退休要到1995年,这还多亏了一个叫胡平的人。
胡平是原国家科委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因工作原因经常需要到国外出差,他就发现联合国周五下午从来不开会。
因为欧美等很多国家实行的是5天或4天半的工作制度,但工作时间减少,工作效率反而非常高,而且旅游、教育等产业发展得也非常好。
他回国后便向领导汇报,得到了肯定的答复。于是,1986年,胡平带领着研究中心开始研究我国是否有条件实行五天工作制。
要知道当时虽然每周工作时间长,可是由于生产技术上不去,效率也不高,国企等单位只能延长工作时间,经常加班。
但谁喜欢加班呢?工作时间长,摸鱼也猖狂,那时候的打工人迟到早退、上班时间看报纸、织毛衣、溜出去买菜、接孩子都是常事。
所以80%以上的受访者在“加工资”还是“加假”之间都选择了后者。
经过一年的调查研究,课题组确定“我国具有缩短工时推行五天工作制的条件”,胡平决定让这个结果再有说服力一点,于是“偷偷”在自己的单位进行小范围的5天工作制实验。
直到1990年,研究和事实都证明可行,他开始将成果上报国家。
同时,我国跟世界的联系更紧密了,了解到很多主要国家实行的都是每周40小时的工时制。
因此,到了1994年2月3日,国务院颁布《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开始实行“大小礼拜轮休制(单双休)”,也就是我们现在也很熟悉的大小周,作为双休之前的过渡。
有的人不太喜欢,原因是太乱太麻烦,但也有很多人终于找到了“休息”的感觉,利用“大礼拜”的周末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旅游。
也许是大家适应的速度太快了,民众反馈也太快乐了,以至于第二年,国家就宣布从“五一”开始推行五天工作制。
所以,中国人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周末是1995年的5月6日~7日。
有意思的是,当时很多忙碌惯了的人还觉得双休是“谣言”,怎么说都不信。
还有很多上班上习惯了的人,这一天一大早就去单位报道了,被媒体当做绝佳素材好一通报道。
就是从这一天开始,双休终于成了天经地义的事。
说完了双休,那调休又是咋回事呢?
这就得快进到1999年,为了促进消费和旅游,国务院再次修改假日制度,春节、国庆节、劳动节开始跟前后的双休拼在一起,出现了90后的童年回忆——“7天乐”。
注意了啊,这个时候万恶的调休也随之出现了。
但现在再回想那时候,不记得调休的痛苦,只记得放假时的快乐。
CCTV-3的《XX七天乐》、CCTV-1的《正大综艺》、CCTV-8的各种电视剧,都成了90后把作业拖到第七天才做的借口。
尤其是在当时,一年也依然只有4个假日,调休远远比不上一气儿歇七天的爽。
但也正因为假期太集中,全国人民都在这几个节点蜂拥而出,在长城看“山”,去泰山看“海”。
这么一来,旅游业首先顶不住了,平时莫得人,长假踩死人;游客也撑不住了,谁大老远的花钱来看人啊?
所以,为了修复新版本的bug,2008年国家开始推行“小长假”。
将原本的五一3天假中的2天分给了清明和端午,又增加了中秋节一天假,全国法定节假日增加到了11天。之后再给1天假的节日按上“调休”这个自动修改器,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的“多个小长假+2个大长假”的休假体系。
不过最近几年,大家对调休越来越不满意了。
先不说调休多上的这一天班疲劳感是平时的两倍;
也不说调休影响的是一个月的工作进度“紊乱”;
就单说调休制度本身的“憋屈感”,也太让人难受了吧!
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呢?就是去买东西,一个三块钱,十块钱三个,三个起卖,不买不行。
东西是好东西,亏掉的一块钱也不是什么大钱,但就是这种“强买强卖”的方式特别让人生气。
尤其是很多官博发布放假信息时,都会用一种非常开心活泼的语气:“放假通知来啦!”
——往下一看,放三天,调休两天,剩下的一天原来就是周末。
也不怪评论都在让调休滚蛋。
包括我在内,很多人对调休的态度都是:要么不放,要么干脆多放点。
自从2008年小长假开始推行,已经过去了13年,如今不管是生活节奏还是工作节奏,都跟以前大不相同。
昔日“叛逆”的90后逐渐成为中流砥柱,更会享受,更乐于为自己的爱好和更好的体验付费,也更反感“被安排”和生活节奏被随意打乱。
那未来有没有可能多放几天假呢?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早在2015年的时候,网络上就有了“2.5天小长假”的传说。
当时国务院曾印发一份《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鼓励弹性作息。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
于是各省市都开展了“周五放半天”的小试点。
最近的一次就是2020年3月,江西省文旅厅当年二季度试行周末2.5天弹性作息,弹性作息减少的工作时间,通过延长其他工作日时长调剂补回。
(2019年关于2.5天小长假的讨论)
但是实验过程中产生了很多问题,比如是放假还是“挪假”?
“有条件的单位”不就是只有国企和事业单位吗,难道不是小范围人群的专属福利吗?
政府服务窗口周五下午也放假,办事找谁去?
综合种种考虑,江西省试行的5个月后,人社部正式回复:进一步缩短工时标准尚不具备现实基础,不宜在企业中广泛推行。
虽然结果很遗憾,但想想也是,很多企业连8小时工作制都执行不了,再缩短工时的结果很可能也只是回家加班。
我国用了45年,将单休落实为双休,同时期用了58年,将4个节假日增加到7个节假日。
不管是调休还是小长假,都只有短短十几年历史,还属于“新生事物”,甚至很多90后的年纪都比它们大。
“调休什么时候取消?”
“什么时候能多放两天假?”
这些问题看来都只能留给未来去解答了。
参考资料:
1、中国人假期65年变迁史:单休改双休用了45年
2、为什么春节不放假?
3、发明调休的人,请出来道歉
4、为什么我这么讨厌调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