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某某鲜果配送有限公司!

专注鲜果配送

新鲜 / 健康 / 便利 / 快速 / 放心

全国咨询热线020-88888888
摩登7-摩登娱乐-摩登注册登录入口

新闻中心

 

推荐产品

24小时服务热线 020-88888888

新闻中心

【三年级数学小论文范文】三年级数学小论文范文精选八篇

发布日期:2023-04-05 19:49浏览次数: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应用题的教学

我每年都担任数学教学工作,担任过小学各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尤其担任三年级居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经常和同行们探讨问题,交流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农村的小学生们大多数对数学应用题的理解能力比较差,往往在解答应用题方面花很多的时间,却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小学三年级应用题是整数应用题的总结,所以怎样教学生学会解应用题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难题。

小学三年级应用题的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涉及一般应用题到典型应用题,从一步应用题到几步应用题,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从普遍到特殊,从简单到复杂的解答方法,也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不断地归纳、综合,让学生从已学习到的解题方法中找出规律,把握特点。

在小三数学整数应用题的教学中,应注意抓住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方法,教会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切入点。我们知道解答一般思考应用题的方法是:问题〈--〉已知。解答过程是:1读题,2分析,3解答,[列式],4检查。而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最难的是要教会学生把这个程有机的结合。于是,我就提出一些要求,让学生知道解题过程中各个环节中应达到的目的,使学生有的放矢。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一班栽树

40棵,二班栽的比一班多5棵。两个班一共栽树多少棵?” 这道应用题时,我就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要学生思考:这道题说的什么事?有几个班栽树?拿个班栽得多?“一共”是什么意思?求“一共”用什么方法?这一串问题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把解题的方法也有机的结合起来。教会了学生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教会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从问题〈---〉已知的一般的解题方法。

指导学生自编应用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使学生正确掌握应用题的结构,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应用题的概念,加深对加、减、乘、除意义的理解,提高解题的技能技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自己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1)看图编题。根据老师所给的图片和数字编题。 如:看线段图编题。

…… …… 余下全文

关键词:教材内容 特点 小学三年级数学论文范文 中国论文 职称论文

一、 教材内容介绍:

这册教材中,“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有认识万以内的数、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会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常见的量要认识千克和克,以及24时记时法。重点:认数与四则计算;难点:24时记时法

“空间与图形”领域中要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简单物体的三视图,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统计与概率”领域中教学事件发生可能性相等或不相等。重点:把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能用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呈现;难点:正确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安排4次操作型活动与1次场景型活动。重点让学生知道独立探索的同时要加强合作交流,明白“倾听”、“尊重”、“互补”会让问题解决得更好;难点:如何有效地组织活动。

二、教材特点分析:

⒈教学内容的选择

“数与代数”领域以万以内的认数和四则计算(笔算和估算两位数除以一位、三位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的加和减)为主线,结合安排了认识常量单位(克与千克、24时记时法)以及直观认识分数(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得到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空间与图形”领域在二年级观察物体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安排了从这三个角度观察一些简单的物体和由三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三视图);在一年级直观认识。

“统计与概率”领域,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可能”“一定”“不可能”的基础上,教学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时大些、有时小些,学会用“经常”“偶尔”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共安排了五次实践活动,其中《称一称》、《周末一天的安排》、《周长是多少》、《摸牌与下棋》都是操作型的活动,而《农村新貌》是场景型的活动。 ⒉教学内容安排

这册教材的教学内容里,把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解决实际问题密切结合,并没有明显的区分。尽量把数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力求让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培养目标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中得以落实,让教学内容更加有利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 …… 余下全文

小学数学论文范文|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接轨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 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数学源于 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 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 得必需的数学”。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 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 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 一、数学情境与生活接轨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 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 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 9 个桃子放在盘子 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 (1)每盘放 3 个,9÷3=3(盘);(2)每盘放 9 个,9÷9=1(盘);(3)每盘放 2 个,9÷ 2=4(盘),多1 个;(4)每盘放4 个,9÷4=2(盘)多1 个;(5)每盘放5 个,9÷5=1(盘) 多4 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 的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 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 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 松的接受新知识。 二、数学理解与生活接轨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 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 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 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 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 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 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 28 人,小朋友150 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 元,学生每人15 元,团体30 人以 上每人20 人。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 的设计方案: 1、全买团体票:(28+150)×20=3560 元 2、不买团体票:28×30+150×15=3090 元 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8+2)×20+(150-2)×15=2820 元 通过不同的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 孩子们的知识应该是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在今天的“课堂 超市”环节中,这一切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我先出示了文具价目表:篮球95 元/个,排球 50 元/个,之后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买4 个排球和6 个篮球共要多少钱?”。这样的数学 问题,没有用新教材的学生一般的解题思路只有这一种“95×6+50×4”,可是使用了新教 材的孩子们却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法:(1)95×6+50×4;(2)(95+50)×4+95×2;(3)(95 +50)×6-50×2 通过“课堂超市”展示,使我们的数学走进了生活,使我们的孩子们体验到了解决问 题策略的多样性,促使了孩子的思维开放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 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美感,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 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何乐而不为呢?为了使数学更接近生活,让数学教学 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刻不容缓的教育使命。 四年级数学运算律学案 10.2.6 知识点整合 1、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结果不变,这叫做加法的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 a+b=b+a 。 2、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 相加;或者先把 后两个数相加,再 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结果不变,这叫做 加法的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 (a+b)+c=a+(b+c)。

…… …… 余下全文

小学三年级数学总结范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们三年级三位数学教师能团结协作,共同研究教材教法,根据新课标精神要求,基本能完成本学

期的教育教学任务。

一、 认真学习教材专教法。

开学初,我们就认真学习了教材、大纲、教法,全面掌握本册教材的目标、重点,就本册教材的教学做了全

盘计划,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 积极开展教研活动

本学期,邀请市教研室李秩维同志到校指导教研活动,帮助我们进行新授课的探索和复习课的教学,收到了

较好的效果,同时,我们几位教师平时能经常探讨教学工作,提出问题,共同讨论,做到统一思想,统一行

动在,因材施教。

三、 开展计算竞赛活动。

为提高学生们的计算速度能力,本学期,我们学行了计算比赛,并评出一、二、三等奖,通过比赛,引起了

学生对计算的重视,同时,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计算速度,准确率方面也做了一定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 存在问题及方向。

一、 成绩差

全级135名学生,平均分70分,合格率77%,优生率18.5%与镇平均相差分别分12.1分、16%、24.7%,相差太

远。

二、 计算能力不强,差生多。

学生普遍计算能力差,差生面大,全级31人不合格,10分以下9人。

三、认真钻研教材,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 …… 余下全文

8月13日 星期四 晴

玩飞镖

今天,我和爸爸外出买回来一只飞镖。回到家里,爸爸把飞镖挂在墙上,和我一边玩,一边教我记分的方法。

这个飞镖是圆形的,沿着半径方向分为四个圆圈。中心红圆圈是50分,第二个绿圆圈是25分,第三个红绿相间的圆圈是3倍的计分区,第四个红绿相间的圆圈是2倍的计分区。最外边由黑白相间的20个小格组成,每个小格上都对应着一个分数。黑白红绿四种颜色加上不锈钢隔条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案。 飞镖有六支,一开始,我们并不按照比赛规则进行,而是每人分别投3支,看谁投的分数最多,从而决定输赢。比如:一支打了20分,另一支打了7分的3倍区,第三支打了18分,怎样算呢?就是7×3 + 20 + 18=59 分

玩飞镖不仅锻炼了我的口算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还给我带来了许多快乐。我喜欢玩飞镖。

9月13日 星期四 晴

节约用水

数学课上,老师让我们做一个小实验,预测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天浪费几杯水。步骤是往一个纸杯中注满水;用大头针在纸杯底部扎一个小孔;让水漏进盒内,并开始计时。

同学们按照步骤纷纷做起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同学杯子底部孔扎的大一些,水就流得快,漏完一杯水用了10分钟;孔扎的小一些,水就流得慢,漏一杯水用了15分钟,通过这个速度的测试,让我想到,如果是个坏了的水龙头,一小时就浪费4杯水,一天就要浪费96杯水。在我们国家,有13亿人口,有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城市缺水,如果每人节约一杯水,就能节约13亿杯水,所以,节约用水对于我们国家很重要。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都明白了:节约用水,从我做起。

…… …… 余下全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半个学期很快就要过去了,回顾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现就自己面对本学期学生的几种现像反思如下

1.对学生厌学现象的反思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最挠头的是怎样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这里的原因是多样的,也是复杂的,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特殊性之外,教师授课方式、水平、内容安排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教学一些课时,用不同的方法就会取得不同的效果。本学期在设计一些课时,我抛开了书中的例题,为学生创设了一些现实的情境,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这样处理的好处不仅解决了课的重点而且节约了教学时间。大家又一次进入了学习的高潮之中。尽管要通过多个情境解决几个知识点,这么大的容量,由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和感兴趣往往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这些让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学中,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围绕书本讲书本,围绕例题解例题,所以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长此以往,学生感到厌烦在所难免,厌学的症结所在。

2.对学生的两极化现象的反思 新课改的理念中倡导突出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在学生的实际学习中是随着年级的增高,两极分化现象日趋严重。以我现任教的三年级为例,数学的各项成绩在历次抽测和考核中均还理想,但从口算到应用题,每一项都有几个差的学生。我就想,为什么差的学生越教越多呢?于此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大多数同学热火朝天的学习过程中,差生扮演的只是鸭子叫雷的角色,不仅提不出问题,甚至记不住常见的计算方法,更有甚者连练习题都不愿意做。而对于这部

分学生,常规的处理方法是忽略不计的,日积月累,错过的东西越来越多,与大家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对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淡,所以我觉得,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更要因人而宜,我们也不能用公开课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学生,我认为我们可以吸取公开课的思想,但不能照搬公开课的方法。这样差生会更差,作为教师应该及时补差,不让学生掉队。 总之,我觉得,数学教学活动是一个最具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活动,只有从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收到实效。

…… …… 余下全文

一年级的小学生数学小论文怎么写啊?

数学发展史 此书记录了世界初等数学的发展与变迁。可大体分为“数的出现”、“数字与符号的起源与发展”、“分数”、“代数与方程”、“几何”、“数论”与“名著录”七大项,跨度千万年。可让读者了解数学的光辉历史与发展。是将历史与数学结合出的趣味百科读物。 数的出现 一、数的概念出现 人对于“数”的概念是与身俱来的。从原始人开始,人就能分出一与二与三的区别,从而,就有了对数的认识。而为了表示数,原始人就创造并使用了一种古老却笨拙且不太实用的方法--结绳计数。通过在绳子上打结来表示所指物体的数量,而为了辨认数量,也就出现了数数这一重要的方法。这一方法如今看来十分笨拙,但却是人对数学的认识由零到一的关键一步。从这笨拙的一步人们也意识到:对数学的阐述必须要尽量得简洁清楚。这是一个从那时开始便影响至今的人类第一个数学方面的认识,这也是人类为了解数学而迈出的关键性一步。 数字与符号的起源与发展 一、数的出现 很快,人类就又迈出了一大步。随着文字的出现,最原始的数字就出现了。且更令人高兴的是,人们将自己的认识代入了设计之中,他们想到了“以一个大的代替多个小的”这种方法来设计,而在字符表示之中,就是“进位制”。在众多的数码之中,有古巴比仑的二十进制数码、古罗马字符,但一直流传至今的,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数字。它们告诉了我们:简洁的,就是最好的。 而现在,又出现了“二进制数”、“三进制数”等低位进制数,有时人们会认为它们有些过度的“简洁”,使数据会过多得长,而不便书写,且熟悉了十进制的阿拉伯数字后,改变进制的换算也十分麻烦。其实,人是高等动物 ,理解能力强,从古至今都以十为整,所以习惯了十进制。可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有智商,而且不可能智商高到能明显区分1-10,却能通过明显相反的方式表达两个数码。于是,人类创造了“二进制数”,不过它们不便书写,只适用于计算机和某些智能机器。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又创造了一种新的数码表示方法。 二、符号的出现 加减乘除〈+、-、×(·)、÷(∶)〉等数学符号是我们每一个人最熟悉的符号,因为不光在数学学习中离不开它们,几乎每天的日常的生活也离不开它们。别看它们这么简 单,直到17世纪中叶才全部形成。 法国数学家许凯在1484年写成的《算术三篇》中,使用了一些编写符号,如用D表示加法,用M表示减法。这两个符号最早出现在德国数学家维德曼写的《商业速算法》中,他用“+”表示超过,用“-”表示不足。 1、加号(+)和减号(-) 加减号“+”,“-”,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了这两个符号,但正式为大家公认是从1514年荷兰数学家荷伊克开始。到1514年,荷兰的赫克首次用“+”表示加法,用“-”表示减法。1544年,德国数学家施蒂费尔在《整数算术》中正式用“+”和“-”表示加减,这两个符号逐渐被公认为真正的算术符号,广泛采用。

…… …… 余下全文

浅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如何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是一线教师特别关注的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把以学生心理特点改革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为研究课题,使学生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现从三个方面简论如下:

一、克服学生的不稳定情绪,培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三年级学生的年龄阶段一般是8-9周岁,这时,学生开始进入发育期,个性开始占重要地位,自制力弱、活泼好动、易受影响,使注意力分散。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力是一种基本能力,它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必要前提,是获得其它一切能力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培养少年儿童注意力方面的良好的素质。良好的注意力素质有助于数学的学习;反过来,数学的学习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是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这一基本能力。

1、 自然引出,水到渠成。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其无意注意是培养学生注意力的第一步。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凡是学生完全不熟悉的东西,或完全熟悉的东西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因此只有结合学生熟悉的知识经验引出他们不熟悉的知识,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例如:在教两位数的乘法时,借助于学生已掌握的一位数的乘法知识,我引导并帮助学生逐步解决课本的准备题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了新知识。

在讲解准备时,在教学中,我坚持按照教材实际,区别情况加以运用,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获得新知识。

2、合理组织,张弛相间。

1

由于儿童的注意力持续性还较差,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三个环节组织课堂教学,自然的引入已使学生兴奋的情绪得以稳定,注意力有了方向。在此基础上,讲授新课成了中心环节,教师应抓紧时机在上半节课学生注意力较集中的时间内,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阶段,让学生对新知有一个完整、准确的把握,师生可以在一种较为轻松的理解和运用。正是因为张弛并用,学生才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合理而有效的学习知识,充分地利用了课堂。

…… …… 余下全文

020-88888888

平台注册入口